在杜祠的盛大仪式上,张学良手下狠狠给了张啸林一记耳光,这让杜月笙悟出了一个道理。
1931年6月9日,大家期待已久的杜祠大典终于盛大举行。
清晨,上海的街道上人潮汹涌,大家都聚集在仪仗队将要经过的道路两旁,人群如海,甚至影响了城市的交通,估计有几十万人之多。
八点钟时,二十四响礼炮在空中响起,接着,整齐划一的仪仗队从杜公馆走出,气势宏伟地前行。
走在最前面的是24名英国巡警,他们骑着高大的阿拉伯马。中国人的家祠建成时,竟然由租界的巡警来开路,这在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的。
接下来是48面尺寸一致的彩旗,每面旗都有两丈宽,旗中央都印有一个大大的“杜”字,这是为了庆祝杜月笙的48岁生日。
在队伍的后面,有100名来自法租界的越南官员,他们骑着自行车,护送着旗帜缓缓前行。每四辆车排成一排,形成整齐的队形,慢悠悠地向前移动。阳光照在自行车的钢圈上,发出耀眼的光芒,连旁边围观的人们都被晃得有些睁不开眼。紧接着,一大群中国警察紧随其后,再后面是由穿着童子军制服的“金荣小学”学生组成的方队,还有来自上海各界的代表队伍。每个方队的前后,都有军乐队,铜管乐器发出嘹亮的乐声,金光闪闪的乐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整个游行队伍显得格外壮观。
走在最前面的是淞沪警备司令部的乐队,紧随其后的是中央陆军乐队。各种乐器齐鸣,场面极为壮观。
后面跟着一群装备齐全的中国士兵,他们手握枪支,小心翼翼地护送着一块特别引人注目的金色大牌。这块牌子走到哪里,路边的群众都不禁称赞其美丽。在阳光的照耀下,牌上的金色文字闪闪发光,格外吸引人。上面刻着四个大字:“孝思不匮”,下面还有四个小字,字体端正,写着“蒋中正题”,这引起了人们的低声讨论。正当大家围绕这块气派的大牌议论纷纷时,后面又出现了一串“牌子队伍”。
首先是看到张学良送来的“家风仁义”牌匾,然后是何应钦的“美德传世”、孔祥熙的“缅怀先祖”、王宠惠的“家国栋梁”、于右任的“源远流长”、吴铁成的“荣耀先祖福泽后代”……后面还有熊式辉、何健、王正廷、陈群等人送来的牌匾。
最令人惊叹的是仪仗队的第四方阵,仿佛是近20年来中国各军种的一次大聚会。
前面是陆军第五师的军乐队,吹吹打打走在最前面,后面跟着闸北和南京的保卫团,还有宁波旅沪小学的童子军。他们护送着两块牌匾,上面写着前北洋政府两位总统徐世昌和曹锟,两位大元帅吴佩孚和张宗昌,以及一位执政段祺瑞的名字。一路上热闹非凡,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,好奇地看着这支队伍。
徐世昌送的是“仁义道德的榜样”,曹锟献的是“流传千古的祭品”,段琪瑞则送来了“显赫家族的荣耀”……
当年那些见面就像斗鸡一样瞪眼的军阀们,现在竟然都在杜月笙建宗祠的时候出现了。他们送的匾额和以前那些敌对的军阀送的匾额一起挂在那里,在几十万人面前显得格外和睦。这足以证明杜月笙的手腕确实高明,人脉广泛。
然后,几十把巨大的“万民伞”依次走过,这些都是上海各界送给杜月笙的,表示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行侠仗义,深得民心。在仪仗队伍的最后面,是老蒋送的彩亭,等这个彩亭也被大家簇拥着抬走之后,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这才算是走完了。
路面上刚刚平静下来,突然又有动静了。在不远处,“总神主”的牌位慢慢走过来。
八块巨大的铜锣通过细小的铁钩,被固定在了八个壮汉的左臂上。这八个人瞪大眼睛,紧握着铜锤,随着有节奏的指挥,他们一起用力敲下,顿时八块铜锣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,让人感觉耳朵都要被震聋了。
四 dozen 拿着花篮和香薰炉的年轻女子,以及四 dozen 身强力壮、装扮成金甲武士的大汉,步伐庄重地前行。他们身穿满清宫廷的华丽服饰,仿佛将一场宫廷大戏搬到了街头,吸引了许多路人停下脚步,好奇地观看。
在“銮仗”的后面,有一顶焕然一新的彩色“神轿”,里面放着代表所有神灵的牌位——“栗主”。杜月笙特意花了上千元,请来了前清时期的上海县知事李祖夔帮忙抬轿。他走一步,停三步,慢慢地向前移动。
这次在上海举办的杜家祠堂庆典,真是一百年来的一大盛事。
在“神轿”的后面,还有一顶大轿子,里面坐着的是杜月笙,他戴着礼帽,穿着长袍。虽然最近忙得不可开交,身体显得有些瘦弱,但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,脸色虽然有些发青,但依旧透出一股威严。杜月笙一路上不断地向两边的人挥手致意,大轿子就这样缓缓地向前移动。
最后登场的是一支由杜月笙的亲戚、朋友和学生们组成的队伍,人数最多,气氛最热闹,场面也最壮观。
从杜公馆余庆堂到金利源码头的路上,人们排成了长长的队伍,足足有两英里的距离。队伍从华格臬路出发,沿途经过了李梅路、恺自迩路、公馆马路、老北门街和小东门大街,走了整整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。
11点钟,大队人马抵达了金利源码头。好几座迎宾的牌楼在中午的烈日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。好几百位杜家的亲朋好友早就到了,一直在码头边等候。码头边上,一百多艘渡船一字排开,沿着江边延伸。每艘船的尾巴上都飘着一面红底白字写着“杜”字的小旗子。一眼望去,沿江的景象真是让人惊叹不已。
杜月笙跟码头上的亲朋好友简单打了个招呼,就带着家里人上了“月宝”和“欢迎”这两条游船。男人们上了“月宝”,女人们上了“欢迎”。其他人也陆续上船,场面有点乱,很多人挤来挤去。虽然有警察和杜家的人在维持秩序,但还是有人不小心被挤进了黄浦江。这些平时挺有身份地位的人,今天为了给杜月笙捧场,也都顾不上形象了。
当汽笛响起,一艘艘船纷纷启航,黄浦江上,“杜”字旗迎风招展。船上的乐队在江心演奏,各种乐器齐鸣,场面十分热闹。
中午十二点,“月宝”号抵达了浦东。
高桥码头经过翻新后,灯火通明,喜气洋洋。一百多艘船缓缓停靠岸边,瞬间热闹了起来,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杜月笙笑眯眯地下了“月宝”,江风吹了一个小时,灰白的脸上有了点红晕。他头发剪得短短的,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站在码头上,江风轻拂,更显得他神采奕奕。一想到又踏上了高桥的土地,他心里就激动,这几天忙于典礼的劳累一下子就没了。
从码头到杜氏宗祠还要走十里的路程。为了迎接杜祠的大庆典,高桥镇特意修建了一条十里的新路,路边插满了各色商家赠送的彩旗,随风轻轻摆动。
在高桥码头,杜家早就准备了30辆小轿车和150辆黄包车,迎接从四面八方涌来的贵宾。可是,面对上百艘船上的客人,这些车辆显得捉襟见肘,远远不够用。即便车辆来回不停,也解决不了接人的问题。最后,只好请高桥镇的乡亲们来帮忙,就连平时用来推土运菜的独轮车也成了抢手货。那些名流贵妇们,被一一安置在独轮车上,车轮快速转动,别有一番趣味。
还没走到杜氏家祠,就能看见一个五层楼那么高的彩色牌楼,周围都是平房的农村,这个牌楼特别显眼。
牌坊两边延伸出一百多个棚子,里面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礼品。宗祠左边还有一个大棚子,专门用来招待前来祝贺的客人吃饭,里面放了二百多张圆桌,能同时请客。
上海的杭州饭庄掌柜俞叶封,是杜月笙的徒弟。这次他特意让杭州饭店歇业三天,带着大厨和全套设备来到高桥镇,临时搭建了二三十个炉灶,上百名厨师一起工作。虽然一次能喂饱两千多人,但还是忙得团团转。没办法,只能从“鸿运楼”、“大西洋”、“宝大”这些地方借来中西大厨,赶紧做快餐;还叫来一群做面包的师傅,加班做点心,但东西还是不够分。到最后,那些平时斯斯文文、有头有脸的人物,也只能亲自跑到后厨去抢盘子端菜了,真是面子都不要了。
尽管这样,杜家祠堂为期三天的大庆典还是准备了大量的美食,仅能容纳十人的大圆桌就有两千张,另外还准备了一万份西式快餐。
无论是普通的访客还是来自高桥镇的乡亲,不管他们带来的礼物价值高低,都会获得一枚杜祠特制的纪念章。持有这枚纪念章,三天内在祠堂内的消费全免。此外,每个人还会额外获得一个脸盆、一条毛巾、一个灯笼和几瓶防暑药水。杜月笙原本准备了10000枚纪念章,没想到第一天就发完了,于是赶紧又印了许多门票来代替。
为了方便大家,上海邮局特意在这里设置了临时服务点,给每位到场的客人准备了一套印有“杜祠典礼竣工留念”的信封和信纸,还贴心地盖上了红红的纪念邮戳。周边不少大商店也借这个机会来宣传,纷纷给客人送上印有自家店名的扇子、遮阳伞、汽水,还有各种夏天的小吃,现场气氛特别热闹。
杜月笙看到满堂宾客热闹非凡,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不过,他最看重的还是“奉安大典”的仪式,还有杜氏家祠里的重头戏。
杜月笙刚从车里下来,就快步穿过一栋装饰得非常漂亮的楼阁,朝杜家祖宗庙走去。庙门口,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前新搭了一个牌楼。牌楼上正中间镶着蒋介石写的“孝思无穷”四个字的复制品,两边则是于佑任亲笔写的一副对联。
杜月笙休息过后,把朱联馥叫来,问起下午聚会的节目准备得怎么样了。剧务处由张啸林带头,朱联馥协助,几个月前就已经为杜月笙准备了一份精彩的戏曲节目单,并且向全国各地发出了邀请,邀请了许多京剧名家前来助兴。因此,朱联馥对这一切心里有底。
翻开节目单看看,就连平日里极其挑剔的杜月笙也乐得合不拢嘴,不住地点头夸奖。
这张请柬,要说谁有本事开出,还能让这么多人来捧场,除了以前的慈禧太后,恐怕就数杜月笙了。慈禧那时候有“同光十三绝”这些名角儿陪在身边,而杜月笙在浦东高桥镇杜氏宗祠请来的名伶,人数比那十三绝还要多。这样的盛况,连慈禧太后都比不上,更别提那些同时代的普通人了。
京剧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,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,为观众带来了无数精彩的演出。其中,像梅兰芳、杨小楼、高庆奎、谭小培、龚云甫、金少山、萧长华、姜妙香、曹宝禄、程砚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、徐碧云、芙蓉草、王芳芸、言菊朋、周信芳、雪艳卿等,都是京剧界的璀璨明星。他们的名字不仅代表着艺术的巅峰,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三天的豪华宴会,从中午或午后开始,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。这充分展示了杜月笙的影响力和实力。这些盛况通过参加庆典、听戏,以及各路记者的报道,很快传遍了上海的每一个角落,进而传遍全国。
当大家谈起杜祠建成时那场连续三天的精彩表演时,都深深感受到了杜月笙这个名字的分量。
堂会的演出,大家都能去看,看完了还能跟朋友聊个痛快。不过,杜祠举办的“入主奉安”大典,可就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亲眼见证的热闹场面了。
自6月9日夜晚起,杜氏宗祠的祭堂里便点燃了许多大红蜡烛,烛火如同碗口大小,照亮了整个祭堂。各式供品被一一摆上祭桌,还有如小手指般粗细的高香,一束接一束地被点燃,使得祭堂内烟雾弥漫,恍恍惚惚。
在6月10日接近黎明之际,随着司仪响亮的声音,杜家祠堂里顿时灯火通明,“安放灵位”的仪式正式开始。
折腾了一整晚,终于把奉安大典给办妥了。
杜月笙虽然已经累得几乎站不住了,但心中的喜悦让他强打精神,与前来祝贺的官员、租界的商人巨头、工商界的领军人物以及各地帮会的代表们一一握手寒暄。
接着就是大吃大喝,一直吃到太阳高高挂才各自离开。
每天中午12点,第二天的戏曲表演准时开始了,锣鼓声响起。
这时候,杜月笙真的感到疲惫不堪,可能是近几天精神压力太大,也可能是今天情绪波动太大。总之,吃完早饭后,他觉得全身无力,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塌塌的。杜月笙想稍微活动一下,但腰部疼痛难忍。没有办法,他只好叫过万墨林,让他先去前面帮忙盯着,自己则找个地方休息一会儿。
这会儿,杜月笙也没闲着。
我正打算闭眼休息一会儿,万墨林却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。还没等他站稳,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就已经充满了整个屋子。
杜月笙用力睁开眼睛,用双手撑着椅子,半躺坐在椅子上。这时,他刚好看到万墨林从外面急匆匆地跑进来。
墨林,你这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糊涂了呀?小心我教训你哦!
万墨林走到门口时停住了,愣了几秒,似乎才反应过来。
杜先生,听说张先生被人打了!
杜月笙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,瞌睡一下子全没了。
“这是啥?”
杜月笙心想,自己是不是耳朵出了问题,听错了什么。
张先生被揍了。就在那里,看戏时不小心动了手。万墨林说得明明白白,让人信服。
杜月笙走到戏台下,看到前排贵宾席上的张啸林,正对着一个穿尉官军装的小军官,指着他的鼻子大声斥责。
哎呀,你竟然敢动手打我,我非得好好教训你不可!
舞台上锣鼓声震天响,但那位小军官却稳如泰山,纹丝不动。张啸林的脸气得通红,左脸颊上还留着一个明显的巴掌印。
两个小痞子冲上来就伸手去拉小军官,想把他拽出去。突然,两声清脆的响声响起,俩小痞子“哎哟”一声惨叫,各自捂住了脸。张啸林气得大喊大叫,不停嚷嚷,要是身上有枪,他恨不得立刻掏出来崩了那个家伙。
杜月笙见状心里直犯嘀咕,赶紧大声喊住两边的人别动手。他迅速上前,一晃身挡在两人中间,一边轻轻推着张啸林往后退,一边不停地向那个小军官赔不是。
对不起,错了,错了!没关系,您不用在意。请坐,坐下来,别往心里去!
张啸林几次想从后面挤到前面,但都被杜月笙悄悄拦下了。费了好大力气,才勉强把张啸林劝到一旁。接着,杜月笙连忙向那位小军官道歉,弄得对方都有些不好意思了。
既然杜先生已经出来了,这件事就算了。我这边没什么事了,您去招呼其他客人吧。
张啸林在那边听到声音,气得直跺脚:你打了我,居然还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说“就这样算了”?按他的火爆脾气,肯定想立刻冲回去找事,可一想到杜月笙刚才那严肃的样子,他又不敢太冲动,只能憋着气,被几个人拖到旁边的厢房里坐下,自己在那里生闷气。
过了好久,杜月笙才走进来。
张啸林立刻大声喊了起来。
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兵,却硬是坐在了前排,这根本不是他该待的地方。我走过去想把他拉起来,他却反过来给了我一耳光,他竟然敢这样!我真想教训他一顿!
杜月笙皱了皱眉,等张啸林嚷嚷完,才给他一个不满的眼神。
你这家伙虽然这次没带枪,但要是带了,直接一枪把你解决了,那我只能帮你收尸了!
张啸林被那几句话堵得说不出话来,咽了几次口水,瞪大眼睛看着杜月笙,半天没说出一个字。杜月笙看了看张啸林,看到他左脸上的掌印还很明显,心里也感到不舒服,不禁叹了口气。
我跟你说,你在上海滩太嚣张了,看谁都不放在眼里!你知道那个“丘八”是什么意思吗?他自己的地位不够高,但他背后的老板有啊!他是替人家出面的!
“谁干的?”张啸林脸上还留着掌印,表情有些抽动。
是谁啊?原来是张学良那边派来的使者!你说他能不能好好教训你一顿?
张啸林说不出话了。
杜月笙看到张啸林突然倒下的那一刻,心里涌上一股说不清的悲伤。戏台上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,可杜月笙却一个字都听不进去。那些锣鼓声仿佛都是为了别人响起的,与自己完全无关。
杜月笙突然觉得天旋地转,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,整个人愣住了,半天都没缓过劲儿来。
那股子激动的心情一下子消失了,昨天还让他激动不已的那些荣耀和名声,今天就变得毫无价值。刚才还让他特别骄傲的事情,现在却成了最大的打击:他打败了黄金荣,让上海的各路人物都屈服于他,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?今天有人敢打张啸林的脸,明天就轮到自己,而且下手会更重,打得更狠……因为他爬得再高,也还是在很多人之下。当然,他下面也有很多人,这些人曾让他感到非常满足,但直到今天,杜月笙才明白,自己其实永远也逃不掉“在下面”的命运。
申宝策略-网上配资-十大配资公司-中国期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